前言
人类吃鳗鱼有着几千年的食用历史,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日本的鳗鱼料理应该是最为出名的,而现在吃鳗鱼的人越来越多,国产鳗逐渐崛起,甚至连日本都要向我国进口。
有意思的是,我们其实根本不知道鳗鱼来自哪里,直到鳗鱼成为国家保护动物,大家才去了解鳗鱼。
鳗鱼的种类
鳗鱼种类有很多,像日本鳗、美洲鳗、西里伯斯鳗等等,我们最常听到的日本鳗其实很多都是欧洲鳗。
在1967年,日本鳗的鳗苗严重缺少,于是日本便引进欧洲鳗,可是因为生活环境的影响,这两种鳗鱼根本衍生出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日本按照以前的方法,导致在养殖时有大批的欧洲鳗死亡。
在意识到两者习性上有很大区别后,一些养殖户才开始转变思路。
到1972年,日本在欧洲鳗养殖上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案例,再加上日本鳗鱼市场很大利润高,导致日本引进欧洲鳗的规模越来越大,这些年来欧洲鳗在日本的生产量已经超过1000吨。
鳗鱼的一生
鳗鱼是在海洋中出生,却在陆地的河流中长大,等到成熟之后又会回到刚出生的地方产卵。鳗鱼一生只会产一次卵,等鳗鱼产卵之后就会面临死亡。
为了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鳗鱼有6个发育阶段,不同阶段的鳗鱼,在体型与身体的颜色上都会不一样。
一开始,鳗鱼卵是在深海中降临,刚出生的鳗鱼从整体上来看一颗有些透明的小圆球。
等鳗鱼卵孵化成幼鱼时,也到了鳗鱼的第二个发育阶段,这个时期鳗鱼的身体扁平透明,像柳叶那么薄。
此时的鳗鱼还不会游泳,只能被洋流带着到处漂,随波逐流,鳗鱼饿的时候就吃漂浮在海洋中的有机生物,等到洋流把它带到大陆或者岛屿的附近。
当洋流把柳叶鳗带到大陆附近时,柳叶鳗会进化成透明的玻璃鳗,但为了摆脱洋流对它的控制,玻璃鳗的身体会变成流线的形状。
在玻璃鳗时期,鳗鱼会掌握游泳的本领,会循着陆地与海相连的河流,逆流而上,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家园。
当鳗鱼身上开始出现黑色素时,这就意味着鳗鱼从玻璃鳗时期到了鳗线阶段,人们会在大陆附近的海域去捕捞鳗鱼的鱼苗,把捕捞上来的鳗线进行养殖。
若鳗线有幸躲过人们的捕捞,那鳗线会在找寻家园的路上变成黄鳗,当鳗鱼在黄鳗这个阶段时,鱼腹部会变成黄色。等鳗线成熟之后,鳗线整个身体会变成银白色,所以把变成银白色的鳗线叫作银鳗。
鳗鱼这一生既当妈又当爹,鳗鱼在第二次发育之前是雌性,发育之后又会变成雄性,这种雌雄转变的过程,在生物学上叫作性逆转。
鳗鱼的性别是根据环境来决定,当鳗鱼这个族群数量少时,雌性鳗鱼的比例会增加,相反当鳗鱼族群数量多时,那么雌性比例会减少。
人们对鳗鱼的研究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不知道鳗鱼真正的“产卵地”是在哪里,只知道是在深海里,但从未看见过野生鳗鱼产卵。
为了弄清楚鳗鱼的生殖器官,就有许多科学家进行研究,连弗洛伊德花费一生都没有找到鳗鱼的生殖系统。很多科学家投入大量的人力、时间和经历去研究鳗鱼的生殖系统,但都是以失败结束。
直到1922年,约翰内斯施密研究了20年才解决了这一大困惑。
约翰内斯施密竟然偶然间在马尾藻海中发现了鳗鱼卵,这也说明鳗鱼其实是在马尾藻海产卵,这时人们才真正了解到鳗鱼产卵地在哪里。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马尾藻海只出现过鳗鱼幼鱼,到现在都还没有人在马尾藻捕捞到成年鳗鱼。
在2012年,欧洲的一个团队想要了解鳗鱼溯河洄游的路线,于是给鳗鱼装上定位器。结果707条鳗鱼的信号最终全部消失在距离海平面3千米以下的地方,并没有人能推测出到底多少鳗鱼能到达繁殖地,所以毫不夸张地说鳗鱼的一生就是一场死亡之旅。
人工养殖
大家都知道日本人喜欢吃鳗鱼,甚至可以说在日本有很多与鳗鱼相关的文化。
就像日本还有专属的“鳗鱼节”,这个节日可不像普通传统节日,一年只有一次,由于当地人对它的喜爱程度,鳗鱼节一年当中可能有4到5次,就是为了能够尽情享用一切关于鳗鱼的美食。
在中国,我们不仅把它当作食物,还会详细的研究鳗鱼的药用价值。在《梦溪笔谈》与《本草纲目》中都有对鳗鱼的药用价值有详细的记载,而且鳗鱼还能医治很多的疾病。
拥有如此巨大的商业价值,人们便开始思考有关培育的问题。
首先,鳗鱼苗不能用人工繁殖的方式来培育,主要是因为鳗鱼特别的成长方式,人为环境很难模拟出来如此复杂的环境。
而且鳗鱼对环境的要求也很高,一般是在没有污染很干净的水中生长,可以说鳗鱼是世界上最纯净的水中生物。
而现在海洋与河流都遭到严重的污染,还有遍及各地的塑料垃圾,使得鳗鱼卵的生存几率大大降低,鳗鱼能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少。
结尾
在1970年,日本捕捞鳗鱼的数量超3000吨,现在已经降到不超过200吨。同样的场景也在东亚地区上演。
同年,东亚地区每年的可以打捞超过500吨的鳗苗,而现在平均每年只能捕捞50吨,鳗鱼的数量越来越少,也因此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现在欧洲鳗已经被划入极度濒危的物种,日本鳗虽然还没有被划进珍稀动物保护的名录,但国际组织已经对日本鳗发布了相关保护的决策。若人类仍然部珍惜鳗鱼,不去保护它,以现在的速度去捕捞鳗鱼,那么鳗鱼会越来越少,直到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