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论,从音乐创作角度看刀郎,《2002年的那一场雪》相较当下“破圈儿”的《罗刹海市》,胖叔更欣赏的是他最初做音乐那个态度。
旋律简单、流畅、耐听,歌词有较强的叙事性和画面感,嗓音沧桑、质感。但未没有杨坤、金志文等人那种“狗尾续貂”刻意的修饰。特别是,在新疆音乐元素的融入之后,这样的音乐是极有“触感”的,故事叙事自然铺陈、娓娓道来,质朴的情感在音乐本身的张力中更是收放自如。反观这首新歌,总感觉饮食人间五谷的刀郎,最终还是未“免俗”。
说到底, 和日渐泛滥的“口水歌”没有太大的分别,刀郎的这首新歌,其实只能算作立意的“讨巧”罢了!仔细阅读蒲松龄《罗刹海市》原文,你不难发现,人家原著在故事里描述了两个国度:一个是罗刹国,一个是龙的国度。且两个国度场景对比强烈,前者,以丑为美,美丑颠倒一片黑暗,恶鬼当道,实属罕异;后者,环境优美,政治清明。蒲先生以孤愤之笔链接志怪世界与人间,很显然是想借马骥漂洋过海此番的两次游历,针砭社会现实表达作者心中的忿满。而在刀郎的新歌里,这种立意上的“讨巧”,私己的近乎狭隘,笔者听后的第一印象,单单是歌词本身给足的让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就足够了!我只能失望地对自己说,刀郎不是“神”,这歌的音乐艺术性也就那样,听得懂的人未必多,倒是“娱乐至死”群众吃瓜的心态在作祟。
更可悲的是,刀郎用这首《罗刹海市》再次拉低了“大众审美”。信不信由你,本来在商业资本无限扩张、把持下,各种或上星或充斥在网络间的电视娱乐节目,已经不讲职业道德操守,被“流量体”艺人肆意扭曲败坏的“无下限”了。整个演艺圈被弄得乌烟瘴气,拍电影、电视的、当演员的、搞音乐创作的甚至是跑龙套的,都不好好搞好主业,倒是热衷参与那种“奶头经济”语境下的全民选秀、不烧脑低智商的娱乐节目。大家心态浮躁,争着抢着捞“快钱”,哪还有善恶美丑之分,哪还有匠心匠作出艺术精品的心思呢?试想一下:这种病态的娱乐又哪有什么“规则”可言呀!也难怪有人说刀郎有文化,骂人都不带任何脏字的。事实果真如此吗?刚刚看到杨坤的一句回应很有意思!他评价这新歌,刀郎站在台上唱,恐怕连他自己都不舒服!
鉴于大众娱乐媒体语境一贯有的“断章取义、无限放大、无瓜全民不欢”种种怪病,笔者更认定,刀郎这首让全民再中“娱乐的毒”的《罗刹海市》,口水来来去去最终还是成就不了什么“经典”!
虽然这歌针砭社会时弊迎合了大众的从众心态,虽然包括那英、杨坤、高晓松甚至是汪峰这样的歌手被生拉硬拽对号入了座。但各位吃瓜群众不妨等等看,接下来,凡是跳出来应对、解释的,要么就是蹭话题带流量,要么就是想做下一个“刀郎”的。希望那些真正关注流行音乐、专注于艺术原创的音乐人们,对这种话题“冷处理”保持缄默,没必要趟这样的浑水,更不给无知、无趣者更多作贱自己的机会。音乐人还是该拿作品说话的,公平公道、是非曲直自在人心。
从不认为,这首新歌的出炉,是蛰伏已久的刀郎“无心之过”。同理,跳出圈子看那英、陈坤、高晓松、汪峰他们,大概率注定也不会是这场戏的“输家”。毕竟,媒体面前优势的话语权、更胜一筹的发片机会、更多的商业流量加持,又岂是一个刀郎所能比拟的。
人贵自知,而后自省,终而自律。
不喜欢娱乐媒体的过分解读,更不看到狂热的网络语境下,刀郎被一路追捧封个什么神,纷纷扰扰的娱乐圈,安静下来真有那么难吗?
发布于: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