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场恶战”、“我们的难度很高”、“太难了”……是什么让郭帆导演在拍摄现场眉头紧锁,连连叫“难”?在震撼壮观视效镜头和考究逼真的道具置景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艰辛?日前,电影《流浪地球2》发布“难!难!难!”特辑,主创们向大家揭开影片摄制过程中所历经的各种挑战与考验。
据美术指导郜昂透露,此次共制作了近十万件服装、道具,置景展开总面积超九十万平米,“在第一部里面,一个外骨骼装甲的开发就用大概半年的时间。到第二部里,这种难度级别的道具只是一个背景的元素,甚至都到不了稀有道具的程度。当一个背景道具的细节要求和级别都到这种程度的时候,可想而知在拍特写和植入UI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一个难度。整体的难度和量级都在不断的叠加。”
四年里,全体剧组人员用自己对科幻电影的热爱与坚持,完成了制作出一部中国科幻电影的探索与挑战。“挑战就是累啊”,导演郭帆感慨道,“忙到没有时间停下来叹气”。主创们表示,即使制作不易,但是看到影片能收获观众共鸣,带来力量和陪伴,“所有的努力与付出都是值得的”。
“排一天排不好那就排两天,两天排不好那就排一个月,也得把它排得非常精细。”在这样一部承载着无数人梦想与心血的作品中,“难”不仅是现状,更是一种选择。为了能给观众们带来一部更好的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选用了更复杂、同时效果也更好的故事结构创作剧本,郭帆导演直言“像是写了三个片子”。而剧本的复杂程度也与美术道具和后期视效的工作量息息相关,两位视效总监徐建和丁燕来都纷纷表示“这个量太大了”,几乎“不可能完成”。
电影《流浪地球2》的原著、监制刘慈欣老师曾说,“一个真正好的科幻片应该看起来像纪录片”,郭帆导演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镜头的真实感。然而想要真实模拟出宇宙中的太阳光很难,光源的亮度、距离甚至辅光都必须非常精确;想要在水下场景真实拍摄也很难,不仅有设备的限制还要清除所有安全隐患;想要做出近乎实拍的成片效果则更难,除了摄影与灯光的缜密配合,视效和场景制作的精细程度也必须尽可能做到最好。
“我们的标准几乎是一致的”,美术指导郜昂说,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我们现有能力范围内的最高标准”。26家视效公司,三千多个视效镜头,一万多件道具设计图纸,两万余位台前幕后的电影从业者经过整整四年的共同努力,才造就了又一部属于中国人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
有人说,“图恒宇和马兆重启的不是全球互联网,而是爱与信心”;有人说,“五十岁以上的航天员炸掉的不是月亮,而是对太阳系的思念”;还有人说,“这虽然是一部硬科幻,却不失细腻、温柔、诗意”。而很多专注于不同科研领域的专家学者也都在观影后霸气喊话,“你们负责想象,我们负责实现!”主创们对此也深受打动,郭帆导演回应道,“正是因为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让观众相信电影中出现的新兴技术。戏内戏外,中国科技都让中国科幻电影充满底气”!
在电影《流浪地球2》历经的四年间,“难”和“累”虽然大家都说了很多次,但却从没说过一句“放弃”。参与过两部影片的领衔主演吴京说,“其实我们做的每一部电影都是一次冒险”。刘德华先生也感叹道:“虽然辛苦,但是我们一定会到达我们需要到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