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典型的阿Q式自我安慰,这两句 不思进取,坐享其成的话,极大地阻碍了青年男子汉们的上进心,使更多有 成功潜能的青年才俊甘于平庸。
秦始皇出巡时,其威仪使当时围观的两个青年发出了慨叹“彼可取而代 之! ”“大丈夫当如是也!”。
他们一个就是日后的“西楚霸王”项羽,一个是 最终成就霸业的汉高祖刘邦。
男子汉可不做大官,但一定要立大志!
作为男子汉,尤其是青年男子汉,是不能没有远大志向的,古往今来的 志士仁人成大事立大业者无不是从青年乃至少年时就立雄心壮志并为之奋斗 不已的。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曾经说过要“志存高远”,这一充满激情的千古名 言激励着无数的有志青年奋发向上,锐意进取。
相对于古代生产力落后的农业社会来说,今天青年成才的路比古人有了 更多的选择。变的是成才的方向和方式,不变的是成大事立大业的远大志向。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家境清贫,小有大志,自小苦读诸子百家,并在青年时就 崭露头角。
然而参加了多次科举考试之后,屡试不中的他对考场开始心灰意 冷,决心与一本留传后世的书。为表明自己的志向,他写了一'副自勉的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 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为着这个远大的志向,蒲松龄在自家门前摆了个茶 摊,免费向过往行人提供茶水和歇聊的地方,但要讲一个与鬼神有关的故事。
他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收集了创作的第一手材料,几经删改,终于创作出《聊 斋志异》这部奇书,为人类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少年时由哥哥接到海外读书,中外社会
鲜明的对比和现实差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年少的孙中山产生了 “改良
祖国、拯救同胞”的愿望。
在以后的岁月中,孙中山在海外边学习边探索救
国救民的道路。1894年,他在檀香山创立了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
中会,点燃了推翻腐朽的满清政府的第一把火,为着“改良祖国、拯救同胞”
这伟大的理想,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政党一次次地同封建腐朽的清王朝进行
不懈的斗争,最终创立了中华民国,可见,也是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孙中山以此特殊的贡献,成为20世纪中国三位巨人之一。
以前从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青年大学毕业后到一个很小的
单位做一个普通的职员,他异常苦闷地在那呆了三年。终于,他觉得再不能
这样无所作为下去了,便去请教以前的一位老师,把自己想读研究生的打算
告诉老师,末了,他又说:“如果考上了去读的话,三年后我是不是变得年纪
大了,差不多三十岁了!您看?”他的老师回答说:“你不去读的话,三年后
你不也一样会变老!”老师的一番话使这位青年顿时醒悟,明白了再不能碌碌
无为过下去。
经过苦读,他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热门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
先在政府部门任职,后下海经商,现在他的公司业务已发展到国外,拥有超
过亿元的资产,他也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